我院梁文华副教授荣获“青年珠江学者”称号
日期:2018/9/13 10:49:09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2018年教师节之际,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入选名单。我院梁文华副教授获评“青年珠江学者”。至此,我院共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王健教授、卢文菊教授)、青年珠江学者2名(另一名为关伟杰副研究员)。
何为青年珠江学者?
广东省教育厅每年均落实“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其设置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共三种聘任类型。青年珠江学者为在所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崭露头角,近五年来业绩成果突出,获得国内外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的青年学者,具有成为该领域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梁文华简介
1987年出生,2006年入读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专业(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现任我院肿瘤科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肺癌学组副组长。
担任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秘书长及免疫治疗专委会首任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CSCO原发性肺癌指南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主要从事肺癌的综合诊疗以及临床转化研究,在肺癌早诊及精细化诊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进入肿瘤研究领域至今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10分以上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40余篇,包括:J Clin Oncol (IF=26, 第一作者两篇), Chest, Ann Oncol等专业一区杂志。
多次于ASCO,ESMO,WCLC,ELCC等肺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发言或壁报展示,国内唯一获得ASCO Merit Award,IASLC Mentorship Award等四大国际肺癌会议奖项的学者。担任Transl Lung Cancer Res副主编,BMJ、Lung Cancer等多本SCI杂志审稿人。
主持国自然面上、广州市重点科技专项等项目4项,纵向研究总经费超过300万。作为PI或sub-PI主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4项。2017年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评选为全国35位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之一。
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肺癌》、《Lung Cancer》、《疯狂统计学》共3本著作。
01
科研:立足早诊 贯彻精准
对梁文华科研工作影响最大的有两个理念。一个来自于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我国肺癌微创外科的先驱何建行教授,“早期发现是大幅度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关键”。因此,在何教授的带领下,梁文华近年一直致力于早诊方面的研究,作为执行负责人,主持了钟南山院士及何建行院长共同倡导的广州市及广东省肺癌系列筛查活动,发现了大量早期肺癌病例并获得治愈。
与此同时,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分别研发了国际首个基于血浆甲基化及基因突变高深度测序的无创诊断工具,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此外,针对早诊的“第二关”,开展了肺癌术后复发预测的系列研究,通过预后综合判断、微残留灶探测等工作,及早发现复发的高危人群,给予针对性治疗,从而降低复发。
另一个重要理念,则是“精准”,梁文华的博士导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力教授,在肺癌靶向治疗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领路人何建行教授,则一直将个体化的理念渗透到诊疗的各个细节,在两位大师的深刻影响下,梁文华也一直致力于肺癌分型的细化,并探索不同分型的最优化诊疗策略等工作。
这些科研上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标,使病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02
临床:年轻面孔下的“老司机”
今年31岁的梁文华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长了一副娃娃脸。“这对当医生来讲,不是优势”。很多新病人来到诊室,第一反应都是“这么年轻”。
然而,凭着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以及专业上的自信,梁文华总是能够迅速地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医患并肩作战,解决肺癌治疗路上的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学术交流当中,很多专家第一次都对站在讲台上的这位“小孩子”感到疑惑,但通过一次次旁征博引的精彩演讲以及对于专业问题独到的见解,获得了全国同行的一致认可,并和不少知名专家成为了忘年交。
对于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平衡,梁文华认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应该是能够同时驾驭的,临床上的经验和感悟可以为科研提供切入点以及资源,只有依赖于临床问题的科研成果才能直接转化到实践当中,而科研中产生或者接触到的新技术,也能够丰富医生的手段。梁文华在临床工作中,不乏创造性地利用前沿技术将病人从危急中救回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科研中锻炼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够反哺临床诊疗思路,前沿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使自己能从本质出发分析病情和制定诊疗策略,而不是死板地执行条条框框,取得循证医学和个人灵感之间更好的平衡。
03
教学:相互促进
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任务非常繁重,既要兼顾看病和研究,还要做好带教工作,几乎没有了个人的时间,但梁文华乐于其中,“教学相长,带教使得自己的临床和科研都得到提升”,长年的教学任务和讲学培养了带教习惯以及沟通能力,在解释病情时往往取得更满意的效果,而在讲学中敦促自己学习,往往迸发不少科研灵感。
除了自己的学生,梁文华还协助何建行教授兼负了整个科室数十人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超过20余篇次,其中5篇超过5分,收获世界肺癌大会口头汇报及获奖最年轻的纪录,两名学生获得广东省年度大学生荣誉等,“除了给予方向性建议,还需要手把手帮助学生通关,尽管会牺牲一定时间和精力,但这是我的宗旨”。
同时,每年负责本科生的《肺癌》全英大课以及英文见习带教,并通过临床中心SEE讲坛等多个平台讲授临床科研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努力,使得梁文华今年获评广医一院历来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责任重于荣誉,学生是迫使自己前进的一大动力”。
感悟:抓住机遇 永不放弃
提到自己的人生信条,梁文华总结为两点,永不放弃任何机会,坚持到底。“每一个收获,都来自于面对机会时的那一下冲动”,执行的事务越多,历练便越多,机遇都是环环相扣的,只要和计划不冲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尝试,“责任越大,能力才越大,敢于接受挑战,人便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而一旦决定开始,就要坚持完成,梁文华至今仍秉承在学时中山医老教务处长王庭槐教授对学生们的一句赠言,“三思方起步,百折不回头”。
最后,再次祝贺梁文华副教授获此殊荣,并祝愿他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出色完成珠江学者岗位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