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9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护师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市组织部批准成立广州市骨科研究所。
该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尤以关节外科为特长。该科197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完成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多,开展较早,效果较好;2007年起分关节、脊柱、创伤专业组。卢伟杰担任骨科主任兼关节专业组组长、林志雄任脊柱专业组组长、卢永辉任创伤专业组组长,白波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兼实验室主任。
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该院骨科,余楠生任执行总编辑、白波任副主编、卢伟杰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2010年至今,分别在香港、广州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三届电子计算机导航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工作坊。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该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科室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料室及配套康复设备等,病床数为88张。临床专业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该专科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的医院专科同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关节置换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快捷地获取专科最新资讯,不断开发、吸收引进新技术,力求为患者朋友提供最科学最专业的服务。
【特色医疗】
1.数字骨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这是计算机数字技术与骨科临床紧密结合的一项综合性新技术,包括医学影像诊断观测;三维重建、术前规划、虚拟手术或速成形与实体模拟手术;临床CAD/CDM技术、术中手术导航与机器人辅助技术等。数字骨科技术可用于临床手术入路分析、术前三维规划、个性化内植物设计制作、模拟手术、手术指导和手术效果预测,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目前最主要还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性的骨科手术。使许多以前不可测量的数据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精确测量,使复杂骨折能够外科复位,肿瘤能够准确切除,畸形能够理想校正,假体能够精确制作移植。
2.计算机辅助导航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是最专业的数字骨科平台,发展迅速,并已成为微创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将空间立体导航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可视化技术与临床手术结合起来,手术器械的位置在术中通过影像实时显示,能为手术操作提供精确定位、三维引导,给术者提供图像清晰、三维可视、无X线辐射的手术引导环境,提高手术精度、减少并发损伤、避免放射损伤。可引导脊柱、关节、创伤手术,应用前景光明。目前已用于脊柱引导椎弓根扩孔、置钉,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指导髋、膝关节置换,有利于假体位置准确安放和下肢力线准确恢复。引导前后叉韧带重建,保证出入骨点位置理想。
3.脊柱微创手术
脊柱微创是近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项脊柱微创新技术。该技术借助内窥镜实施手术,主要适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轻度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融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国内仅少数医院应用。该科应用美国DEPUY脊柱微创手术系统治疗涉及三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传统的手术相比,此项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疾病复发时容易补救等。
4.人工关节翻修
骨科于1974年开展广东省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因为早期使用的关节是国产和不成熟的假体,且早期手术缺乏规范和经验,导致患者出现松动的而翻修的病例较多。九十年代以来,该科协助各级医院开展髋关节置换术,接受各级医院转院的翻修病例较多。在1999年开始积极开展了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也出现过感染翻修病例。随着初次置换病例的增多,也出现了需要翻修的病例。针对这些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该科在人工关节翻修治疗积累了经验,总结出一定了规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患者的术后随访,当复诊时聚乙烯内衬磨损到一定程度,而患者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进行内衬的更换,可以避免大翻修的数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节约了不少的费用。例如,对严重髋臼骨缺损患者,采用国际最新的CUP-CAGE技术,有效地使得患者的翻修假体生存时间延长。对灾难性的膝关节置换感染患者,采用二期翻修技术,植入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的SPACER,运用膝关节翻修假体,很好的治愈了膝关节置换感染病例。
5.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监护技术的应用
脊柱外科手术尤其是颈椎、胸椎节段和脊柱侧弯等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在术中开展脊髓功能监护十分有必要。
骨科吸收消化香港大学创伤与矫形学系术中神经功能监测的经验,作为国内极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在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C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方法,全面监测脊髓感觉和运动传导功能。大大提升了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避免永久性损害的发生,也有利于医生发挥最大的手术技能。
【科研奖励】
1.关节重建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于2002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高能震波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于200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骨肿瘤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诊治系列研究于199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羟基磷灰石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于1995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医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5.新型人工全肩胛肩关节的研制和实验研究于1996年获得广州医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14日
星期三
5月15日
星期四
5月16日
星期五
5月17日
星期六
5月18日
星期日
5月19日
星期一
5月20日
星期二
5月14日
星期三
5月15日
星期四
5月16日
星期五
5月17日
星期六
5月14日
星期三
5月15日
星期四
5月16日
星期五
5月17日
星期六
5月18日
星期日
5月19日
星期一
5月20日
星期二